总第期
全文共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总编辑
马黎明
责编
张宇
采编
张宇
近段时间以来,国内汽车市场可谓是“涨”声一片。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近30家车企共计超80款车型宣布涨价,并且这一涨价趋势,已经由新能源汽车领域蔓延进了传统燃油车领域。
为此,4月初,马拉车市撰写了一篇《奔驰打响燃油车涨价“第一枪”,宝马、奥迪谁会是下一个?》的文章,而从目前来看,显然下一个已经出炉,它便是宝马。
4月12日,宝马宣布旗下部分车型价格上调,不过涉及车型仅有区区五款。而从近日曝光的涨价类目表来看,宝马似乎将迎来更大范围的涨价。
涉及众多车型宝马或再次迎来涨价
近日,网络上曝光了一份宝马品牌车型涨价类目表,从这份表格来看,车辆涨幅为-元,涉及车型以进口车型居多,其中,进口车型涉及宝马5系标轴、4系双门、宝马4系敞篷、4系四门、X4和6系GT,车辆涨幅在元至元之间,而国产车型涉及宝马X3和5系长轴,车辆涨幅在-元不等。
针对上述涨价消息,截至目前,宝马官方暂未做出回应。实际上,此次并非宝马今年首次宣布涨价。4月12日,宝马宣布旗下部分车型价格上调,价格上涨幅度为元-1元不等,涉及车型包括宝马3系、X3、X4、4系等五款车型。不过,该车型价格上涨的原因与上述报道的涨价原因不完全相同。
此前宝马涨价的原因,一方面是因早前缺芯,宝马部分车型的自动泊车辅助系统、手机无线充电及Wi-Fi热点功能被取消,而现在新生产的车型恢复上述配置,因此涉及的车辆价格方面也进行了调整;另外一方面,据宝马集团负责财务和中国事务的董事彼得(NicolasPeter)博士表示,在德国及欧洲其它地区销售的宝马全系车型价格将有大约3%的上涨,涨价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全球原材料成本上涨,如铑、钯、钢,其还指出,在俄乌冲突的大背景下,由于原材料成本上涨,宝马整体制造成本可能会增加12亿美元。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宝马全球销量为辆,同比下降7.3%,其中在华销量为辆,同比下降9.2%,销量下跌的主要原因是受零部供应短缺以及疫情限制措施等因素影响。
奔驰、宝马纷纷涨价豪华品牌也集体扛不住了?
在汽车行业领域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以及芯片短缺等大环境下,传统豪华品牌也难逃涨价命运。在BBA阵营中,梅赛德斯-奔驰已率先宣布涨价,紧接着宝马也宣布上调售价,而目前就剩下奥迪,或许奥迪涨价也只是时间问题。
毫无疑问,在国内汽车市场,豪华车一直是一道独特和靓丽的风景线。自年开始,中国乘用车市场曾连续三年负增长,而豪华汽车市场保持着11%左右的年度平均增速,体现出“逆势上扬”态势。但面对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以及芯片短缺等难题,豪华品牌似乎也集体扛不住了。
据乘联会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4月,豪华品牌零售量为12万辆,同比下降54%,环比下降50%;而4月豪华品牌产量同比下降57%,环比下降43%,可谓是产销量双双下滑。
事实上,从3月份开始,国内豪华车产量便出现大幅下跌。据乘联会数据显示,3月豪华品牌产量同比下滑幅度高达31%。其中,3月份奔驰产量为4.4万辆,宝马产量为3.1万辆,奥迪产量为2.8万辆,大幅低于正常月份水平。
再从品牌销量来看,历来不愁卖的奔驰,在4月份也迎来了销量近乎腰斩的情况。具体来看,北京奔驰4月销量辆,相比去年同期4月的辆,下降了45%。
其中奔驰C级4月销量辆、奔驰GLC4月销量辆,奔驰E级4月销量辆,均低于往期正常销量水平。从奔驰的销量下滑我们也就不难看出,即便是强如奔驰,在疫情影响和经济大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也照样卖不动车。
而在4月份,宝马的销量也仅为辆,排名奔驰之后位列第二位。不过,相比去年4月华晨宝马所取得的辆新车销量数据,今年4月宝马销量也同比下滑了47%。
其中,5系4月一共卖出辆、3系一共卖出辆、宝马3系一共卖出辆,整体销量表现也是大不如前。
虽然奥迪在4月份豪华汽车品牌中依旧排在销量榜的第3位,但是整体销量却只有辆,同比下降高达65%。要知道,去年4月份一汽-大众奥迪可是能卖出辆新车的主儿,销量也是仅次于北京奔驰。可在今年4月,由于受疫情和缺芯影响,长春的一汽-大众奥迪工厂产能也遭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当然,除了BBA,包括一汽红旗、凯迪拉克、沃尔沃、林肯、捷豹路虎、英菲尼迪等豪华品牌销量,均在4月出现了大幅下滑。
从销量来看,豪华品牌正经历较大挑战,不过对于涨价而言,无论后续其它豪华品牌会否跟进,但对于车企而言,都应该注意如何梳理调整车型配置、优化售后服务,向消费者展现出更多的诚意才是关键。否则在当前宏观形势下,有多少消费者能够为涨价买单,恐怕很多车企自己都没有底。
马曰:疫情反复、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在汽车市场正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从高端电动车到小型电动车,再到油价、润滑油价格都出现上涨。如今,豪华车品牌也参与到涨价大潮中来,尤其是奔驰、宝马的加入,让人不得不联想到其它豪华品牌会否跟进。但现如今汽车产业受到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单车成本涨幅已经超出了车企的承受范围,因此涨价也属无奈之举。只不过最终还是要靠产品说话,只有产品有足够的实力,涨价才会有更足的底气。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