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这应该是年汽车行业最重量级的新闻了:在今年4月发改委提出到年取消汽车行业外资股比限制后,宝马率先举起了改革大旗,以36亿欧元为代价收购华晨宝马25%股权,使自身股票占比从50%跃升至75%——这也就意味着,在协议生效后,宝马将正式控股华晨宝马。
这对于合资企业来说可是头一回。
合资企业的概念最早诞生在上世纪80年代——年,由上海汽车与德国大众联合成立的上海大众(今上汽大众)是国内最早的合资车企。作为一项极富“本国特色”的合作方式,合资企业有一项约定俗成的规矩,那就是中外双方的股权比始终要保持在50:50的状态。
借助这种微妙的平衡,外国企业得以进入中国市场,而中国企业则借此机会学习技术经验,推动中国汽车工业快速发展。
如今30多年已经过去,在合资模式已经发展成熟的今天,为什么华晨宝马会破天荒的发起变革?而在华晨宝马之后,合资企业是否会因此彻底变天?
“软柿子”华晨
不论客观原因有多少,导致华晨宝马率先“发难”的主要原因都是绝对的,那就是它是国内合资车企内的综合情况是最尴尬的。
如今我们都知道,合资企业在诞生之初是带有一定保护主义色彩的,但从另一方面来讲,这并不意味着中方就能靠着外方的产品红利颐养天年——在合资车企中,中方往往都担负着销售渠道推广、市场营销、生产供应链维持、人力资源管理、土地工厂、政府关系、危机公关等等重要职责。
就如同先后遭遇了断轴门与机油门却依旧在国内过得风生水起的大众与本田,倘若没有中方的支持,单凭一己之力,外资汽车品牌根本无法在国内市场立足;而中方凭借在这些方面的优势与话语权,外方自然也愿意两手一摊,安心回去钻研产品。
奔驰、奥迪、宝马国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