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会成
本文字,阅读需6分钟
问题一、华晨集团的重整草案有什么猫腻么?
问题二、为何历时20个月的重整方案仍未获通过?
其实,华晨的命运如何,一直牵动着整个资本市场,因为在它重整背后有债务问题、还有地区信用的问题、甚至是金融规则重新修订的问题。
而假如说,股权下沉可以成为企业合理避债的一种工具;再假如说,可以用不支付现金的形式就完成重整。
那么华晨的重整,大概率就会成为国内资本市场转型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案例。
如果从现实的角度,这套逻辑都可以拿到国外,去给华尔街的精英们好好上一堂金融课了!
实际上,自华晨违约开始、到被受理破产、再到被债权人否决,已经20个月过去了,可以说,它已经开创了国内公开市场上破产重整最长的重整周期了。
而更玄幻的是,它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什么问题在阻碍这个重整的进程,是什么力量在阻碍信息的披露?
那么下面,我就用一种极简的、还有白话文的方式来谈谈这个话题。
首先,我就把那些专业的词汇都省略了。
因为,那些措辞,就算是专业的人员想搞明白也得大半天,所以,我们看结果就行了。
那就是,它历经20个月,之后根据国内目前的游戏规则,华晨集团的重整草案未获得本次债权人会议的表决通过。虽然它在后面还有一次表决的机会,虽然说,它还有强裁的可能性,但是,如若想用正常的方式通过(学术上的说法),那估计台面下的协商肯定是少不了的。
下面我们就看看,它的这套重整方案是怎么玩的?
首先,对于它公布的亿债权来说,经过破产管理人整理的,所有的、可以拿出来说的资产,只有24.亿,而这其中还包括宝马的16.33亿。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我们狭隘地去算(没算其它资产之前),那么之前块的资产,到最后能体现出来的大概率就只有三块八毛七了。
可能很多网友一听到这个数据肯定会懵圈,因为,华晨还有宝马25%的股权呢,之前还有交割过来的多亿现金呢,这些都哪去了?
实际上,问题就在这,因为在报告中,这两笔,一笔是只字未提,另一笔则是不披露……
另外,在报告中,破产管理人给出的、破产清算的、预测回收率是12.15%(看好这个比例)。
而就算是在这么低的数字之下,它支付的也不是现金,而是让投资人被迫加入信托的一种理财产品(若是按照这个逻辑,就等于是零成本并购,而且是在很多质疑的情况下的零成本并购)。
所以说,在华晨自己都没有解释清楚之前,就让投资人去签订一份城下之盟,那么投资人质疑它财务造假、质疑它隐匿财产就情有可原了(这里只能用质疑,而实际上局内人都清楚,只是碍于某些铁拳而不能说,但是,这样的情况下,想让投资人都闭嘴是不太可能的)。
而事实上,它的问题还不止如此。
因为在重整的这20月当中,办事的建信信托在没有设置小额兑付线的情况之下,就将持有几百万债券的个人都给兑付了。
所以,投资人不得不质疑,为什么它会普度众生,为什么它会割肉喂散(这个行为很难用正向思维解释得通,但反过来看,桌下交易做的确实太露骨了,以至于被质疑造假、被质疑收买某些人话语权也就可以解释的通了)?
而它的钱,又是从何而来?
为什么机构债权人的债券已经停牌不能交易了,而散户的还可以?
而在这种操作之下,它也开辟了在公开市场,关联方通过买票去帮助重整草案通过的一个新戏码,但如果这种方式最后被认可,那以后破产重整将再无公开、平等、和透明可言(从表面上挑战确实需要勇气)。
所以到最后,投资人也不得不去质疑,去质疑资本市场的规则是应该由破产管理人来决定?还是应该由破产法来决定(这也是它的解决方案很难通过的一个根本原因)?
而更让市场扑朔迷离的,是这些被质疑的迷局又是谁布的,而它的目的又是什么,还是说,他们就是想通过重整来玩套路、之后就不想再还钱了(这里更是一个大大的质疑,也是一种结局的必然)?
而且,在巨额财产被质疑不知所踪的情况下,就想让这套重整方案通过,那是不是有点太牵强了!
至于操盘方推出的所谓的单一信托、还有什么所谓的底层资产,其实都是学术名词,
而它终极的目标无非就是想把债务洗白。所以,这也是被一些投资人质疑为、是司马昭之心(几乎不用解释,初中生都懂得道理)……
实际上,我们若拨开迷雾,也能看到一个假设的结局,那就是,某些部门已经想好了股权下沉、已经有了把过去的帐一笔勾销的决心。
至于被质疑的是不是存在财务造假、是不是从一开始就有打算这么干,其实已经不重要了,因为,结局已定(这才是它牛掰的地方)。
但问题是,假如这套逻辑最后落地了,那么就不得不说,资本市场的规则,还有市场经济的规则,可能就必须重新被定义了。
因为,它已经击穿了多重底线,后面则是,深不见底……
我们每期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7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