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三星SDI等国际锂电巨头已经开始加紧抢滩中国动力电池市场的步伐,而因为产业链布局的分散和国际化起步的滞后,中国的动力电池企业在国际锂电巨头步步紧逼之下,形势堪忧。
如果说特斯拉旋风还没有引起国内动力电池企业的警惕,那么华晨宝马Le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在国内的上市则让他们感到了“威胁”,因为华晨宝马背后活跃着国际锂电巨头三星SDI的身影。三星SDI开始披着华晨宝马这样的“外衣”登堂入室,抢占中国动力电池市场。
据悉,新发售的华晨宝马Le插电混动车采用的是三星SDI圆柱锂电池,并且能够享受同期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优惠政策。
“与特斯拉不同的是,华晨宝马凭借其合资的身份,能享受中国新能源汽车补贴的同等待遇。”原众泰汽车副总经理张浩告诉《高工锂电》,虽然补贴本身并不能直接惠及电池供应商,但是电池厂凭借合作车企财政补贴的价格优势能扩大电池销量,借此三星SDI能在中国迅速攻城略地、抢占市场先机。
补贴背后的隐忧
据了解,华晨宝马Le插电混动车自年初推出以来,就已经通过了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补贴名录,还享受免购置税等优惠政策。以上海为例,售价69.86万元的华晨宝马LE插电混动车,能免费获得上海车牌。如果按享受3.5万元中央补贴,3.5万元地方补贴,约7万元的购置税减免,约8万元的牌照费计算,优惠总额可达到22万元。
张浩认为,这些补贴对于限牌的上海等城市而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同时也会给同样定位高端市场的特斯拉带来直接的威胁。
“从动力电池企业的角度来说,三星SDI通过能拿补贴的华晨宝马进入中国中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简直就是对中国动力电池行业的羞辱。”一位新能源汽车行业分析人士指出,这反映出中国在推进新能源汽车过程中贪功求快,忽视了最基础的供应链体系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现行的补贴政策中有一条明文规定,即国产电动车“三电”(电池、电机、电控)之中必须有“两电”是用国内自主的,才能获得财政补贴。
然而,在制度的顶层设计上,如同传统汽车发展一样,国家并未对新能源的零部件给予充分的重视。虽然国家吸取了传统汽车的发展教训,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上,作出了一些改变,比如对新能源零部件厂商在中国建厂设置了不得高于50%股比的限制,以及对零部件厂商进行补贴,但是支持力度还远不够。
“以补贴为例,获得第一轮补贴的是整车,到第二轮补贴才是关键零部件,只有到第三轮才是零部件的关键部件供应商,补贴额度和力度一层比一层少。而且,没有技术标准,大家一体均沾,这造成真正创新的企业获得支持不够。”王秉刚在某新能源汽车论坛上一针见血地指出补贴背后的隐忧。
防止“边缘化”危机
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被快速激活的市场需求让上游动力电池等核心零部件供应难题开始逐渐暴露,而且存在被国际锂电巨头边缘化的危机。
由于本土供应商在新能源汽车的零部件技术的先进性和可靠性竞争力不强,使得国内整车厂在供应商的选择上,偏向于质量更好、价格更低的日韩企业。在电池领域,最近三星、LG和SK先后宣布在中国设立合资公司,包括上汽、长安等多家国内主流的车厂也准备在其自主品牌汽车中采用韩国生产的电池。
“在同等质量动力电池上,韩国三星和LG的价格甚至可以做到比国产还低。”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部总监杨华通告诉《高工锂电》,如果任由三星SDI等国际锂电巨头在中国市场野蛮生长,最终中国企业将会失去这个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或许车企的选择并没有对错,但在科技部电动汽车重大项目监理专家组组长王秉刚看来,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上的羸弱已经成为一个危险的迹象。
“在传统汽车上,就是因为零部件太弱了,最终导致自主品牌的发展困境重重。如果按照现在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以后合资价格更低、质量更好的电动车来了,怎么办?弄不好新能源汽车就要重蹈覆辙,悲剧重演。”王秉刚十分担忧。
事实上,三星在21世纪初凭借掌握的LCD和等离子等先进技术,在电视显示屏领域采用低价倾销的做法,将日本松下、索尼等企业杀得大败亏输,从而奠定了自己在LCD(液晶显示器)领域的霸主地位。现如今,三星借道“华晨宝马”等企业入主中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不得不让人想起前车之鉴。
随着三星SDI和LG化学先后在中国西安和南京投入动力电池项目,国际锂电巨头进军中国的意图更加明显,这也加深了国内动力电池企业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如果三星SDI和华晨宝马的合作模式被国际锂电巨头得以复制推广,那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挤压国产动力电池企业的生存空间。”普益电池总工谭祖宪认为,中国的动力电池行业具备国际化视野的企业还太少,国际化布局也相对较晚,这种压力和紧迫感也逼迫国内企业必须“走出去”。
“相比于三星SDI和LG化学等国际锂电巨头,中国的动力电池行业太过于分散,还没有形成完整清晰的供应链。”北京波士顿电池技术有限公司高级总监马俊峰认为,其实中国动力电池企业与三星SDI等国外企业在技术上的差距并不明显,差距主要体现在品质的稳定和质量的控制上。
然而,随着三星、LG在中国的相继开工建厂,对于尚处在成长期的中国的动力电池企业来说,剩下来追赶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因为已经开始爆发的电动汽车市场不会再等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