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会成
本文字,阅读需7分钟
问题一、难道华晨的破产重整有诈么?
问题二、难道华晨破产只是为了避债而做的一场秀?
问题三、华晨还掌控着多少优质资产?
虽然华晨集团的重整草案被否,但是它背后的故事却不得不说(用二级市场的信息)。
首先就是,它到底是真没钱还是假没钱?还是它就是想借着破产之名而做的一场为了避债、而作的一次秀?那么到目前,它到底还掌控着多少优质资产?(这些问题有两种算法,一种是以港交所为主,一种是以重整报告为主,两者之间被质疑有近亿的差距)
虽然这段话听着很别扭,但是,这也是目前很多投资人对它的、最大的一个质疑……
其实,若想了解华晨的重整,我们可以从极简的角度入手(调研资料不能公开发,见谅),因为这种逻辑是最直接的。
首先就是,华晨宝马的股权交割款到底放在哪了?为什么在公开资料里看不到(具体去哪了以公告为准,调研资料在这里不能用)?
因为,宝马在年就已经把剩余的股权交割款交割完毕,理论上现在这笔资金应该在华晨中国或者是在它的全资子公司账上,而这笔大约两百多亿的资金,实际上,是华晨集团目前最大的现金资产,也是很多债权人都觉得,是应该用来支付债权的(理论上应该不等于事实上如此)。
不过,很奇怪的是,在整个重整草案中,却丝毫未提及这笔交割款的处理(这个是不可说的内容)。
另外,现在的华晨集团仍然是华晨中国的第一大股东(字面上),而管理人却对这笔资金毫无安排,而且还不披露,这让债权人不得不质疑,质疑这笔钱现在到底在哪,而管理人到底又是什么意思(有些问题大家都知道,但是只能装做不知道)?
而更玄幻的是,在宝马将剩余股权交割后的3-5天的时间里,建信信托就将个人投资人的债券陆续都给兑付了(清楚资金的流向即可)。
而这种做法也让很多人觉着很疑惑,那就是这笔钱到底是从哪来的?为什么是在宝马股权交割款到了之后,建信就有钱了(这里可以质疑,其实答案已经在字面里了)?
至于像剩下的25%华晨宝马的股权,更是在整个破产重整的草案中,只字未提(技术性规避)。
其实问题到这,就非常清楚了,那就是华晨理论上还有近亿的、可以掌控的优质资产,但问题是,这些资产到底去哪了(可以结合两种版本的债务计算,后面的问题就清楚了)?
如果在这里我们质疑的再直接点,那就是,它可能把优质资产都拿走了,之后把剩下的烂摊子就技术性地扔给了破产管理人,之后,让他们拿着去做重整了(这里只是假设、假如、有可能、用质疑的态度看这个问题)。
假如说,以上的说法成立,那么这套流氓式的打法,可以说就非常牛掰了(这里只是假如,未必是真的,网友要有自己独立的判断才好)!
而第二个问题是,用信托玩零成本并购到底对谁更有利(玩不良将是这个经济周期最大的获利点,如果不清楚获利模式,可以拿这个案例做参考)?
实际上,用这套逻辑,收益最大的将是破产管理人还有信托,因为他们可以一路去收通道费,而到最后,甚至是在五年,或者是在十年之后才会给债权人一个最终的结果(时间越长,通道费收的越多),所以最终,债权人的回收率将是非常低的!
而目前,华晨破产管理人的打法是、直接卖掉容易变现的,至于剩下的固定资产还有长期的股权资产、则是打包扔进信托计划,之后让债权人花上巨大的代价、还有漫长的时间去消化。
至于这其中的建信信托,可能就更拿不上台面了,因为有不少投资人对它的质疑是,质疑它的暗箱操作已经击穿了行业的底线,甚至是,它都改写了破产法的核定标准(你不能让一大只饥饿的猫去看管一堆鱼而没有监管)。
所以,若是站在债权人的角度,那还不如让华晨直接破产清算来得更干脆呢(划重点)!
其实,在现实中,如果玩文字游戏就能摆脱债务,那么是不是只要学好中文,所有问题就都能解决了呢(中文差的无法做不良、也没法在封闭的金融市场执业)?
不过,实际上,任何明眼人都能看清楚这套暗度陈仓的计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就有机构提出要溢价收购华晨的优质资产,但是,也被它拒绝了(沉默是金)。
而这也说明,投资人质疑华晨的破产有诈、更是质疑它的重整只是为了避债而做的一场秀、那就有理有据了(不解释)!
而最后,华晨集团的重整,也被业内广泛质疑、质疑它是否做到了公平、公正、还有公开(理想主义很坑人)?
因为从目前所有的、二级市场的、公开的资料来看,这个案子的主导力量,其实,并没有想办法帮华晨走出低谷,而是一直站在企业的角度、去帮助华晨、去打击它的债权人,甚至是,去消灭它债权人(拿谁的钱给谁办事错了么)。
而它这么做的目的,其实也很清楚,那无非就是想把过往的债一笔勾销(无非要一个既定的结果罢了)!至于信用,已经和它没有任何关系了。甚至是某些管理部门,在这个环节上,可能也默许了这种为了钱而把地方信用踩在脚下的行为!
但是这么干到底对不对呢?(好问题)
又有哪位网友可以站出来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呢?(还有谁……)
我们每期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251.html